《芬妮的旅程》丨微观叙事下的创伤重构
相较于《辛德勒名单》以宏大历史事件为核心、《拯救大兵瑞恩》以男性英雄叙事为驱动的传统二战片,电影《芬妮的旅程》走出了一条更细腻、更具颠覆性的路径。它以13岁犹太女孩芬妮为叙事载体,以日常化的风格为创伤美学的表达核心,构建起一套微观化的、去奇观化的二战创伤叙事新
相较于《辛德勒名单》以宏大历史事件为核心、《拯救大兵瑞恩》以男性英雄叙事为驱动的传统二战片,电影《芬妮的旅程》走出了一条更细腻、更具颠覆性的路径。它以13岁犹太女孩芬妮为叙事载体,以日常化的风格为创伤美学的表达核心,构建起一套微观化的、去奇观化的二战创伤叙事新
1956年5月1日在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放映的《夏夜的微笑》(Smiles of a Summer Night),得到弗兰克·霍达(《电影手册》影评人)和法瑞克·加菲利(《正片》影评人)的高度评价,并被形容为“酿造香槟般二次发酵的精液”(sperme champ